云凡下载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专题大全|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教程问答 > 原神明蕴镇在哪个位置?_针灸对小脑萎缩有作用吗

原神明蕴镇在哪个位置?_针灸对小脑萎缩有作用吗

2024-09-30 05:03:18

针灸对小脑萎缩有作用吗

小脑萎缩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SpinocerebellarAtaxia,简写为SCA,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50%的机率遗传此症并发病.小脑萎缩的症状与治疗人的小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蹭时引发肌肉的张力低下,导致肢体打软,且对运动的距离,运动的速度及运动所需的力量估计不足,还会出现不规则的肢体震颤.目前,虽尚不能完全揭示该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全世界学者仍在不断探索该病病因,积极寻找治疗方法.我国中医理论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但定位在肾,治疗的关键在于补肾,益气,活血,健脑,豁痰,开窍.多年的临床证明:该疗法可有效延长脑的常压耐缺氧时间,改善脑膜微循环,促使毛细血管新生及神经纤维生长和细胞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脑部缺氧缺血症状.扶肾生髓辨治小脑萎缩小脑萎缩是一种以损害脊髓及小脑为主,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多为家族遗传.由于病灶范围和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小脑萎缩的临床征群亦有多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头晕,头重,头胀,头痛,伴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吞咽发呛,书写颤抖,大秀障碍等.我们采用补髓充髓,扶肾生髓法治疗此病,有效地改善了小脑共济失调症状.所用的方剂为自拟的扶肾生髓健脑汤,其药物组成为动物脑髓,脊髓,骨髓,肾脏,配以人参,黄芪,熟地,女贞子,鹿角胶,淫羊藿,补骨脂,丹参,三七,鸡血藤,炮甲片,当归,枸杞,蜈蚣,全虫等.方中脑髓,脊髓,骨髓,肾脏为血肉有情之品,可补髓健脑,生精壮骨,培固根元;人参,黄芪补气生血,以顾后天;熟地,女贞子,鹿角胶补肾中真阴真阳,化气生血,充养精髓;淫羊藿,补骨脂补肾升阳,使肾强而藏精,精生髓,髓化血,以固根本;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通利血脉;鸡血藤,炮甲片活血生血,血脉通畅则生化无穷;当归,枸杞子生血补血;蜈蚣,全虫走窜通络,可搜刮细小络脉阻塞.全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补而不滞,补中有通,能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激发脑细胞的活性,促进脑细胞修复,再生,使受损脑组织恢复功能.笔者认为,小脑萎缩属中医痿证范畴,为正虚邪实之证,按照中医理论,常责之于肾虚.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失充,筋骨失养,骨摇肢颤.在治疗上应从补肾健脑,滋阴养血入手,标本兼治.本法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保证脑功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并在补肾生髓基础上清除瘀滞,使五脏之气旺盛,气血津精化生有源,修复蹭脑组织.本病起因由先天肾阳不足,后天气血失养致髓海空虚,损及神明,伤及筋脉,致运动功能失调.以补髓充髓,益肾填精,通调气血,活血化瘀为法治之,可使髓海充实,全身气血流畅,肢体活动协调有力.患者发病后的症状有四肢动作不协调,无法进行细微的动作,例如举箸吃饭,穿针引线,并有发抖颤栗,过度反射等症状,同一家族每个人的症状不一,发病年龄也不尽相同.这种疾病是因为染色体上核苷酸CAG异常大量重覆,且由于CAG重覆序列多存在于表现序列(exon)上,因此在其基因表现的蛋白质中便存在长链的麸胺酸(Glutamine),此种异状的蛋白质会导致细胞衰亡.依CAG重覆所位的染色体又可细分为不同型的小脑萎缩症.SCA3占在的人中所有显性脊髓小脑萎缩症的45%在主要针对小脑萎缩症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第六型,第七型和DEPLA型,利用PCR的分子生物技术进行作筛检(以下数据为华人族群的统计数据)SCA1:第6对染色体6p23,正常人CAG重覆6-36,患者39-83SCA2:第12对染色体(12q24.1);正常人CAG重覆16-30,患者34-49SCA3(MJD):第14对染色体14q21;正常人CAG重覆13-44,患者63-85SCA6:第19对染色体19p13.1-13.2,正常人CAG重覆4-16,患者21-27SCA7:第3对染色体3p21.1-p12,正常人CAG重覆7-35,患者37-130DEPLA:第12对染色体(12p13),正常人CAG重覆6-35,患者49-88如家族中有这类病史,家族成员怀孕时,应做胎儿绒毛(12-16周)或羊水(16周以上)检查,可分析SCA基因之CAG重复次数.颈椎出现病症,尤其是骨质增生神经,造成脑供血不足.长期回带来小脑萎缩.这也和更年期现象及生活规律,饮食,心情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确定颈椎是主要原因,在扩张血管,心脏用药的同时,要加紧治疗颈椎上的原因。

为什么说宋代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

宋代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香文化”是到宋代发展臻于成熟的一种文化样式。玉炉香篆、沉水博山,点缀着宋人风流富贵的精致生活。

“香”进入词中,成为宋词一个常用的意象:香与重帘密幕、亭台栏杆一起,营造了词中主人公富贵幽洁的居处环境;香缭绕的烟气与杨柳、芳草的风烟相接,牵惹着词人心中的无限惆怅。

“香”与词在长期的共生互动中,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品格——精美婉约。

古代很早就有了用香的记载。《尚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左传》曰:“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离骚》中有着大量的香花香草描写。

史载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时,分香与众侍妾。南北朝时期,韩寿与贾女的自由恋爱以外域进贡的异香为信物。

“香”作为奢侈消费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的视野,与许多著名典故相联系,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到了宋代,用香更是发展成一种优雅而精致的风尚。在很多笔记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宋人焚香、用香的记载和描写:

赵清献公好焚香,尤喜薰衣。所居既去,辄数月香不灭。(《天香传》)

梅学士询,好洁衣服,以龙麝。其在官舍,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徐展,浓香郁然满室。(《宋稗类钞》)

一等不本色业艺,专为探听妓家宾客,赶趁唱喏,买物供过,及游湖酒楼饮宴所在,以献香送欢为由,乞觅赡家财,谓之“厮波”。(《梦粱录·闲人》)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宋代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市井细民,用香已经蔚为风尚。如此普及的香料消费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宋代的海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设有市舶司来管理商船的进出。

香料是进口货物的一个大宗,拿淳熙二年来说,这一年运抵口岸的香料超过了五百万斤。香料的买卖一度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皇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宋史·卷一百八十六》)

香药的进口是社会香料消费的助推器。南宋末年陈敬杂采沈立、洪刍等十一家香谱,编撰了《陈氏香谱》。

《陈氏香谱》所收诸香品中,约有三分之二产自海外。进口的香药被输入府库、贡入朝廷、献于王公贵族之家、由榷货司卖给大众进行消费。

据《陈氏香谱》的记载,宋代“香道”主要包括香料的品鉴、凝和制作、使用等几个方面。香品原料约八十余种,较贵重的有督耨香、龙涎香等,沉香、麝香较常见。香的凝和制作讲究最多,工艺大致有捣、锉、炮、炙、炒、煨、蒸、飞、合等环节,其中捣香、合香最为关键。

捣香要注意香捣得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太细则烟不永,太粗则气不和”。大多数的凝和香方中都包含了两种以上的香料,这就要求“合香”时既要使性状质地不同的香料中和在一起,又要注意使气味互不相掩,制出的香氛层次清晰。

“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

焚香的环节也非常讲究。不同的香品,烧的方法不同。有的要在密室中烧,有的要在通风的地方烧;火功有的要文,有的要武;有的衬银叶子,有的衬云母片;有的以无烟为佳,有的要一线烟线直上不散,有的香烟会结成状。香性燥,因此焚香时如何避免烟燥气很关键。

一般选取深房曲室,香炉放置低与膝平,香与炭火之间隔一片银衬叶或云母片,使“香不及火”,香气缓缓散发,飘入厅堂,厅堂中有香而无烟;也可以取一个深的香盘,冲入沸水,在蒸汽蓊郁的时候,把香炉放入香盘内,置香炉中,下衬以银叶或云母片,以香煤来焚烧。

这时分解出的香的分子会附著到水蒸气上,香而不燥,温润宜人。

香品器名目繁多,有香炉、香盘、香匙、香壶、香罂等,最重要的是香炉,有狻猊、凫鸭等各种形状。李清照词中说“香冷金猊”,就是金色狻猊形状的香炉中香已燃尽的情形。

在一般的士庶家中,焚香是一项重要的待客礼仪。有客人拜访的时候,在献茶、摆酒设肴、举乐、进舞之前,要先焚香。尤其是在设宴待客的时候,从客人到来开始,到宴会结束,会一直香气氤氲,缭绕不散。

士大夫文人以及贵族阶层是研究并发展香道的主力军。在《陈氏香谱》所收录的凝和诸香(合成香)中,冠以士大夫名号的要占到一半以上,如丁公美香篆、李次公香、赵清献公香、丁晋公清真香、韩魏公浓梅香等等。

由于士大夫的推崇和参与,香,成为生活品位的重要标志。

有没有惜微以思广这个词

惜微以思广
行而高者,必怀天地气象;和而远者,必求刚健笃实;行而稳者,必知好学深思;行而迅者,必思日新其德;行而雅者,必谙惜微思广.
——题记
退之清词,昌黎丽句,见微知著,气宇轩昂.数劝进学,得上下之美誉;阔言师受,有古今之通晓.谊情谊思,贾生出右,促膝三更,指帝王于圣道;抵掌居度,穷天下之纵横.才屈神明,子则叹兮.屈长沙心怀国志,困囚笼不舍贞义,观石涉水,推沙弄叶.动辄就过秦宏篇,起引作经史卓然.此中真意,非见微不能悟求,非求细不可通达.石虽无异,积万世之风雪,叶有枯落,长累终有弊患.观此微隅,若观其心,得廊然方能格物,有致知自当克已.
长坂斜阳,翼德声震曹营;重困困顿,赵云枪挺龙胆,胆丈心细,日间常胜.诸葛运筹,尚演沙盘八卦;司马鬼才,亦察棋局险易.知微恪心,单骑可凌千军;以小见大,金枪能破百乘.贯石银月,惟小砾磨磐见锋;画戟青釭,只独铁淬厉毕利.夷陵之焚,一树见知战粟;火烧赤壁,东风锁锵全胜.一叶一风溃百万甲胄;一丝一缕能制恢天于橹.
予取予求,当惜微言之义;亦步亦趋,也珍微行之妙.惜微把时,窥古今之豪宕;见微思奇,赏山河秀逸.太白谙剑,舞黄河之奔流;诗仙知酒,问吾辈岂蓬蒿.剑纤若柳,却独气宇而制万兵,酒口易尽,然蕴诗史于芳华.惜剑之微,翻腕而接春秋,惜酒之微,穿喉而作经纬,独其深而自享,醉其妙而忘忧.李郎情思,红袖添香.文念细冷梧桐,思中巴山夜雨.知梧三两,匠心独运;写雨一二,文章千古.
王勃之微,微于藤王秋水;昌龄之微,微于长城砾砂;东坡之微,微于泛舟掠苇,赵佶之微,微于花鸟辇金.知微,则天地蕴一物之茫阔;知微,则笃行励一心之刚强;思微,则修德著一方之风土;惜微,则广博屡身后之钟灵.琉华仙境之凝郁,独土石而难成;释道之水之禅心,惟菩提而守意.土石微而仙境广,菩提微而佛念广,境当以土石之恶弃也而辍仙,念自以菩提之恶困也而辍尘.惜微思广,诗意栖居.
行而旷者,必过携微致博.
在这个语境中讲得通

原神明蕴镇多少级可以进去

原神明蕴镇是一个位于雷电离异的地方,是一个较高等级的区域。一般认为,在达到30级的时候可以比较轻松地进入明蕴镇,并进行相关的任务和活动。然而,要在该地区中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和体验,建议达到40级以上的角色。此外,随着游戏的更新和扩展,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等级要求和挑战。所以,根据个人的实力和装备情况,可以适当提升自己的等级,以便更好地探索和享受这个区域的魅力。

为什么要祭拜妈祖

妈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天上圣母。宋建隆元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因其生后没有啼哭,因此取名为林默。生长之滨的林默,洞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经常救助在海域遇难的渔舟、商船。相传,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帮人们避过台风等自然灾害。

林默于28岁那年。由于生前救人无数,因此人们建造祠庙奉祀,祈求林默庇护渔民的安全。相传,林默成仙后,常率随处千里眼、顺风耳乘云于岛屿之间。过往的船舶若是遇到危难,只要诚心口诵妈祖圣号,妈祖便会应声显化,解救人们于危难之中。因此,人们将妈祖称为海上的保护神。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尊称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妈祖庙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从祖国东北的丹东及至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澳门、等地。庙宇众多,香火极盛。随着国际的交往与文化交流,妈祖信仰已波及世界各地,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妈祖的显灵庇佑,使得人们对妈祖的信仰根深蒂固。供奉妈祖成了一种风俗传统。那么,要如何供奉以及祀奉妈祖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呢?让我们来听听风水大师许少锋在这方的经验心得。  如何奉请妈祖神像:

一、奉请妈祖神像应到湄洲祖庙开光,并举行分灵仪式。选吉日掷茭得圣杯后,便可捧回妈祖分身神像回家。

二、在家中选一清静之地,掷茭得妈祖圣允后便可在此安放神龛。神龛正中放叠金纸将神像奉于金纸之上,神像座底要略低于香炉。

三、神像两侧可置花瓶或莲花灯。妈祖前供以圆形铜香炉为佳,配二烛台与长明电子红烛。可供水果三碟于圣母前。

四、上诉妥当后,三杯清菜、五果、三牲九礼等供于神桌,引祖庙取的香灰添于香烟袅袅的檀香炉之中。三柱清香先朝天拜,之后三柱清香插于妈祖香炉。携家庭全体人员各执香跪于香案前。诵读疏文“感昭圣母妈祖,恩泽四海、护国保民。兹于…奉安金身奉祀于宅…祈……”。香至一半既掷茭,以三圣杯确定圣母分灵已驻。

此外,风水大师许少锋建议,妈祖神像请到家中后,平日早晚三柱清香,条件许可每日清晨奉茶于妈祖座前。  逢年三月廿三是妈祖生日,祀奉妈祖的信徒在这一天都要进行祭拜。风水大师许少锋提出,祀奉妈祖有讲究。大家可按一下提议来做。

食品:五牲(鸡要公鸡、阉鸡)、水果数种、各式菜碗六到十二碗、面线(放红纸)、发粿、红龟粿、红汤圆三碗、清茶三杯、酒五杯。

祭祀:祭祀要选择当日吉时,上完贡品之后,先点灯(蜡烛),献茶、焚香祝祷。香烟要插三柱香,行三拜九叩。

敬酒:敬第一次酒,请神明降临,掷筊问神明是否降临。敬第二次酒,将所求愿望告神明,并说明如何答谢。当香烧完三分之一时,双手捧着金纸向神明供拜,接着按顺序烧化四色金(大寿金、寿金、刈金、福金、甲马钱)。敬第三次酒、掷筊问神明是否用毕。如用毕撤下供品,酒洒于纸灰上头。  此外,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之日,供品宜全用素食、水果为主。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旅游景区好玩吗

一个美轮美奂的地方,无论她是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至少她是我心中的桃花源。

书法学习的主要核心是笔意还是外形

可以很肯定的说,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文化中一门很高的艺术种类,书法有种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而且书法本身就居于所有各种艺术的首位,那么书法学习的主要核心是笔意还是外形?书风的形成是个性所致吗?

都说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情操,那么书法依靠什么陶冶情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毫无疑问的,只有通过书法的笔意,这也是书法学习的主要核心,所谓“核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书法的笔意,是要在书写中表现出自然的情趣、人文的修养和高尚的人品,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技法固然重要,但是技法始终都是技法,没有抓住核心要领,那是不会进步的,因为没有最高境界的追求啊,然而也有人认为书法学习的主要核心是笔法,但是笔法是属于书法技法的范围,而笔意是书法的艺术精神,技法与精神修养,孰轻孰重,那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古人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是正确执笔,以及书写点画线条的技能技法,而技能技法这东西是生搬硬套的,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就容易掌握,正确的笔法是把书法写的规范的前提条件,然而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与书法家自身个性、气质、胆识、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均有密切关系,当然了,也离不开师承、家学、名家影响,也就是书法取法于哪个书法大家,比如,古代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都各不相同,又有相似之处,毕竟很多书家的书法都取法于同一个书法大家,

茶艺是什么

你好,我是瑧品轩,关于什么是茶艺这个问题,好多人都会问到,回答也是各种各样。大多爱茶人士都会告诉你,绿茶怎样泡好喝,红茶要怎样泡好喝等等,当然这些方法也都是正确的。这些方让人喝出茶的美味,也会让人在视觉上有美的感受。但是,我觉得茶艺应该就是喝茶的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心情愉悦,喝茶的艺术也一样的,无论你用大杯喝还是小壶泡,能够让自己开心才能体现出茶艺的重要性!

视频...

希望你能开心的喝茶!

原神明蕴镇的副本怎么过

通关原神明蕴镇的副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悉角色技能特点和怪物机制,针对不同怪物使用合适的角色进行战斗;

其次,合理利用场景障碍物和角色技能进行躲避和攻击;

最后,尝试在战斗前储备足够食物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掌握好节奏和技能释放时机,并保持小怪清扫,最后击败BOSS即可通关。

黄疸就是胆炎吗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黄疸”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亦称黄瘅。

本篇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黄疸还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黄疸的发生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不节及劳倦太过,或病后伤脾,以致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不利,胆汁疏泄失常,泛溢肌肤,膀胱而成。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夏秋季节,暑湿、湿热当令,外感时邪,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热郁蒸,脾胃肝胆疏运失司,湿热不得泄越,以致发病。若时邪夹疫毒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不仅可相互染易,且常因热毒炽盛,内陷心肝营血蒙蔽神明而出现“急黄”重症,病情危重。如《诸病源候论·急黄候》指出:“肝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进食肥甘厚腻,或摄入污秽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溢而发黄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名曰谷疸。”《圣济总录·黄疸门》说:“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如长期饥饱失常,或饮食生冷,则易伤脾胃,以致寒湿中阻,亦可发黄。

3.劳倦内伤

劳倦太过,损伤脾胃阳气;或素体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从寒化,以致寒湿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受阻,渍于肌肤而发黄。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

4.病后继发

积聚日久不消,阻滞胆道;或砂石、虫体瘀阻胆道,或气机郁于肝胆经络,日久成瘀,湿热残留,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也可产生黄疸。此与张景岳所提之“胆黄”颇相符合。《张氏医通·杂门》也指出:“有瘀血发黄,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不利,脉稍弱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气汤,下尽黑物则退。”

二、病机

黄疸的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而受,亦可由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湿瘀阻滞,属湿自内生。由于湿邪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失常,外溢肌肤,下输膀胱,发为黄疸,故后世亦有“无湿不成疸”之说。除此之外,亦可兼有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等邪为患。

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郁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膀胱,而见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的病理性质有湿热和寒湿两端,而其致病因素与个体差异有关。如因湿热所伤或过食肥甘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偏盛的不同,病机上又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别。如外感湿热,复加疫毒所侵,或湿热炽盛酿毒,疫毒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而致急黄重症,表现为卒然发黄、神昏谵妄、惊厥出血等症。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阴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胆液为湿邪所阻,发为阴黄。如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可形成阴黄脾虚血亏之证,面目肌肤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症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2.黄汗

黄汗属水气病,是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临床特征,并伴身肿、寒热等症,亦无目黄、小便黄等表现。如《金匮要略》指出:“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可见黄汗不属黄疸之范畴。但有时黄汗可为黄疸之先兆,不可不知。

三、相关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定量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而三者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亦有助于鉴别。此外,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B超、CT、胃肠钡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等均有利于确定黄疸的原因。

【辨证】

一、辨证思路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属实,以湿热为主,黄色鲜明;阴黄属虚,以寒湿为主,黄色晦暗或黧黑;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多为热毒炽盛,病情急骤,疸黄如金。

二、类证鉴别

1.阳黄应辨湿与热之偏重

热重于湿者,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尿赤便秘,舌苔黄腻;湿重于热者,身目色黄而不光亮,身热不扬,溏垢,舌苔厚腻。

2.阴黄应分寒湿与血瘀

寒湿发黄者,身目黄色晦暗,畏寒乏力便溏;血瘀发黄者,身目暗黄而黑,胁痛如刺。

3.辨病势轻重顺逆

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势加重;黄疸渐变浅淡,表明病情好转。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颜色晦滞,烦躁不宁,为逆证,病重。

三、证候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心烦欲呕,饮食减退,脘腹胀闷,或见胁痛,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因热为阳邪,热重于湿,故身目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心烦;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失健,气机阻滞,故纳差,恶心,脘胀;湿热阻于肝胆之络,故见胁痛;中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赤;影响腑气不通则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壅盛之象。

2.湿重于热证

症状:身目色黄而不光亮,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腹胀闷或痛,溏垢,小便短黄,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湿遏热伏,困遏中焦,胆汁不循常道。因湿为阴邪,湿重于热,热被湿遏,故身目色黄而不鲜,身热不扬;湿困中焦,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失常,故见食欲减退,胸脘痞满,恶心呕吐;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故头重身困;湿热郁于肝经,故胁肋胀痛;湿热夹滞,阻于大小肠,故见溏垢,小便短黄;湿重热轻,则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

3.胆腑郁热证

症状:身目黄色鲜明,胁痛常及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干口苦咽干,纳差,恶心呕吐,腹满,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因湿热或砂石阻滞,肝胆失疏,脾胃不和,胆汁外溢。湿热瘀结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循常道,故身发黄疸而胁痛;胆经热炽,故身热,口干,口苦,咽干,或见寒热往来;胆胃不和,故恶心呕吐,纳呆;腑气不通,膀胱不利,则腹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二)急黄

1.热毒炽盛证

症状:黄疸急起,迅速加深,高热烦渴,呕吐厌食,胁痛拒按,脘腹胀满,烦躁不安,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糙,舌边尖红,脉弦数或洪大。

病机分析:此证为湿热疫毒炽盛,壅阻肝胆,燔灼阳明。疫毒火热熏灼肝胆,胆汁泛溢,故黄疸急起,迅速加深,胁痛拒按;热盛耗津,则高热烦躁,小便短赤;热燔阳明,运化无权,腑热内熏,则厌食呕吐,脘腹胀满,便秘;热扰神明,故烦躁不安;舌黄苔糙,舌边尖红,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火热毒邪炽盛之候。

2.热毒内陷证

症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身黄如金,高热烦渴,尿闭,衄血便血,皮下斑疹,极度乏力或躁动不安,甚则狂乱抽搐,或神情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秽浊,舌质红绛,脉弦细而数。

病机分析:此证为湿热疫毒深入营血,内陷心肝,耗劫气阴。疫毒为患,其势凶猛,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热毒熏灼肝胆,逼迫胆汁外溢,故身黄如金;热盛灼津,故高热,烦渴,尿闭;邪陷营血,迫血妄行,则下、吐、衄、便血,或见皮下斑疹;热毒引动肝风,则见肢体躁动,甚则抽搐;热毒内陷心包,神明失用,则见神情恍惚,甚则神昏谵语;疫毒耗竭正气,则见极度乏力;苔秽浊为疫毒侵袭之象,舌红绛为热入营血之征,脉弦细而数,为热毒内炽,气阴亏损之象。

(三)阴黄

1.寒湿阻滞证

症状:黄色晦暗,犹如烟熏,脘闷腹胀,纳食减少,溏薄,神疲乏力,畏寒,口淡不渴,苔白腻,舌质淡,脉濡缓或沉迟。

病机分析:此证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寒湿均为阴邪,阻滞胆汁排泄,故身目发黄而晦暗;寒湿困中,运化失健,故见纳减,脘闷腹胀,便溏;寒湿损伤中阳,气血不足,故见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腻,为阳虚湿浊不化,脉濡缓或沉迟,为寒湿内留之象。

2.肝郁血瘀证

症状:病程较长,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癥块胀痛,皮肤可见赤痣红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病机分析:此证为气滞血瘀留着肝胆,络道滞塞。瘀亦为阴邪,瘀血阻滞,胆汁外溢,故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瘀血结于胁肋,故见胁下癥块,疼痛;血络阻塞,故见皮肤赤痣红缕;舌质暗,脉弦涩或细涩均为气血瘀滞之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化湿邪,利小便

黄疸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故治疗当化湿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则通过淡渗利湿,达到祛湿退黄的目的。如《金匮要略》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2.分阴阳而治

阳黄以湿热为主,治当清热利湿,必要时还应配合通利腑气;阴黄以寒湿为主,治当温中化湿,必要时配合疏肝活血之法。

3.急黄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

二、基本治法

1.清热利湿,通腑退黄法

适应证:热重于湿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

加减: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热毒内盛,心烦懊[[!NF8CC]],加黄连、龙胆草清热解毒;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和胃止呕。

2.利湿清热,运脾化浊法

适应证:湿重于热证。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前方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而去;后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治的方剂。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利湿清热退黄。

加减: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较著,加苍术、厚朴、半夏健脾燥湿,行气和胃。

3.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法

适应证:胆腑郁热证。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砂石阻滞,加金钱草、海、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

4.清热解毒,泻火退黄法

适应证:疫毒炽盛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用于黄疸急起,热重于湿;黄连解毒汤清热力强,用于黄疸迅速加深;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力强,用于急黄迅速加深,高热烦躁,呕吐频作。

常用药: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黄荡涤肠胃之实热,以助退黄之力;金银花、蒲公英、蚤休清热解毒。

加减:热毒深重,气血两燔,大热烦躁,皮肤发斑,齿龈出血,可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疫毒炽盛,故用苦寒直折,但必须中病即止。必要时可配凉血养阴之品,防耗血伤阴。

5.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法

适应证:热毒内陷证。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黄连、升麻、栀子清热凉营解毒;茵陈清热退黄;生地、丹皮、玄参、石斛清热凉血。

加减:神昏谵语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开透窍;衄血、便血或见肌肤瘀斑者,加黑地榆、柏叶炭凉血止血;小便短赤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白茅根、车前子、大腹皮清热利尿。

6.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法

适应证:阴黄寒湿阻滞证。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附子温化寒湿退黄;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郁金、川朴、茯苓、泽泻行气利湿。

加减:腹胀,苔垢,去白术、甘草,加苍术燥湿消胀;皮肤瘙痒,加秦艽、地肤子祛风止痒;脘腹作胀,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倦,时秘时溏,脉弦细,为木郁脾虚,可配用逍遥散;胁下癥积胀痛,肤色暗黄,舌质暗红,可用硝石矾石散。

7.疏肝活血,化瘀退黄法

适应证:肝郁血瘀证。

代表方:鳖甲煎丸合逍遥散加减。前方偏于化瘀生新,软坚散结,用于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癥块,皮肤可见赤痣红缕;后方偏于疏肝理气,用于身目发黄而晦暗,胁下胀痛不舒。

常用药:鳖甲软坚散结通络;大黄、[[!NFAE6]]虫、桃仁破血攻瘀;厚朴、柴胡、蜣螂行气开郁,调达肝气郁结;瞿麦、石韦等利水渗湿;干姜、黄芩协调阴阳。

加减:腹胀,纳呆,倦怠乏力,配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肢肿腹胀明显,加瞿麦、石韦、薏苡仁、大腹皮、葶苈子健脾利湿消胀。

黄疸日久,肝脾肿大,湿浊积聚而成鼓胀者,可按鼓胀、积聚论治。

三、复法应用

1.清热利湿,解表达邪法

适应证:阳黄湿热兼表证。症见黄疸初起,轻度目黄或不明显,畏寒发热,头重身痛,倦怠乏力,脘闷不饥,小便黄,苔黄腻,脉浮数。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前方疏风清解,用于风热在表,发热身痛;后方清化湿热,用于湿热蕴中,腹胀、身黄、纳差等症。

常用药:麻黄、薄荷宣散外邪;藿香、薏苡仁、石菖蒲芳香化浊;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赤小豆、茵陈清利湿热。

2.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法

适应证:阴黄脾虚湿滞证。症见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加减:气虚乏力明显,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加熟地、首乌、酸枣仁补血养心。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大青叶30g,水煎服,每日3次,用于湿热阳黄。

(2)茵陈15~30g,板蓝根30g,龙胆草10g,水煎服,连服15天左右,用于湿热阳黄。

2.常用中成药

(1)新癀片: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急黄疫毒较盛,发热明显者。用法与用量:每次2~4片,每日3次。

(2)清开灵: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利湿退黄。用于突然发黄之阳黄湿热并重者。用法与用量: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3)片仔癀: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苦咽干,纳呆呕恶,溲黄者。用法与用量:每次0.6g,每日3次。

(4)茵栀黄注射液: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之证。用法与用量:10~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大黄[[!NFAE6]]虫丸:功能与主治:破血消瘀,消癥散结。用于黄疸迁延日久,症见胁下癥块,刺痛拒按,身体羸瘦,面色晦暗,不思饮食,肌肤甲错者。用法与用量:每次3~6g,每日2次。

3.外治法

通关法:瓜蒂、丁香、赤小豆各7枚为末,吹少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1次,用于阴黄。

五、临证勾要

1.关于张仲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论

张仲景除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外,还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其中的“瘀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邪热郁闭,二是瘀血化热。至于硝石矾石散证和抵当汤证之“瘀”为瘀血内停所致黄疸。由此表明,仲景治疗黄疸实际包含了针对湿热和瘀热两个层面。诚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所谓:“一个瘀字,便见黄疸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黄……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

临证所见,阳黄常以湿热为主,但因湿阻气血,热壅血瘀,瘀热内阻较为普遍,尤其是黄疸较深,热毒较甚时,更易搏血为瘀,因此在治疗上应重视清化瘀热之法,以助肝胆疏泄,利于黄疸清退,并可防热毒内蕴而为急黄之候,可配入犀角地黄汤,并重用制大黄、牛膝等品。对于阴黄,寒湿瘀结,阻碍胆道而发黄疸,仍然要在温化寒湿的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法的应用。

2.张景岳“胆黄”与胆汁淤积

张景岳首先提出“胆黄”概念:“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确了黄疸形成与胆汁淤积有关。胆汁淤积常见于胆结石、胆囊炎和淤胆型肝炎等。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患,多数以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常有皮肤瘙痒,色白,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ALP、γ-GT、胆固醇明显增高。病因包括病毒性、药物性、酒精中毒性、妊娠性、复发性等。一般而言,本病可出现于阳黄或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如赤芍、桃仁、莪术、丹参、虎杖、当归、法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苍术、炮山甲、广郁金、路路通、炙鸡内金、芒硝、山楂等。此外,黄疸日久不退,只要热象不显著,即可酌加桂枝(或肉桂)、干姜、附子等温通之品,有助于化痰湿、通胆络、退黄疸。

3.注意病程的阶段性与病证的动态变化

在黄疸的辨治过程中,应区别病证偏表与偏里、湿重与热重、阳证与阴证,应及时掌握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转化。阳黄有短、明、热的特征,即病程短,黄色鲜明,有烦热、口干、舌红、苔黄等热象;阴黄有长、暗、寒、虚的特征,即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常有纳少、乏力、便溏、心悸、气短等虚象和肢冷、畏寒、苔白、舌淡等寒象。

临床从阳黄转化为阴黄和从阴黄转化为阳黄,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寒热错杂者为多,因此,临证要详审湿、热、寒、瘀、毒各证机要素的主次,早期发现脾胃、脾肾虚弱证候的蛛丝马迹,采取复法治疗,可望取得截断病势、先期而愈的效果。

4.关于“温通祛风”之品的选用

阴黄寒湿瘀血为患,治当温中化湿行瘀,但必要时应加入温经通络之品,如桂枝、炮山甲等,助血脉疏通,有利于黄疸的消退。有时亦加入祛风通络之品,祛风能胜湿,如防风、徐长卿、秦艽、威灵仙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5.关于大黄的应用

大黄从古至今皆为治疗黄疸主要药物。仲景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抵当汤等方剂,均有大黄。正如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效果更好。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且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亦可配伍使用大黄。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清热利湿,治有主次

周仲瑛教授认为,湿热蕴结是产生黄疸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且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即使是阴黄证,往往早期亦有湿热过程。湿热首犯中焦脾胃,如尤在泾谓:“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也。”黄疸病久,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肝胆为湿热所困,黄疸渐重。临证不仅要辨黄疸之阴、阳属性,还要辨湿、热之轻重主次。从皮肤黄疸色泽辨别黄疸属性固然重要,但亦当结合症、征、舌、脉综合判断,以免以偏概全。至于清热利湿治法,又要依据湿热在上、中、下焦的不同,分别侧重于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和淡渗利湿法。湿与热之间的主次又是动态变化,或用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或茵陈胃苓汤合藿香正气散,或甘露消毒丹合茵陈蒿汤等。

2.清热解毒,当分气血

若湿热夹时行疫疠毒邪,或湿热酿生毒邪,弥漫三焦,表现为湿毒、热毒,甚则火毒、血毒之候,病变由浅入深,由气入血,由轻而重。在气分则以黄疸、发热为主候,在血分则以出血、昏迷为主要表现,气营两燔则两者并见,病情更重,常多脏受累,惊厥、烦躁、谵妄等危重变证迭起。因此,热毒炽盛是黄疸之重症,类似于急黄。由于病情进展快,在气分时间较短,故提倡“到气就可气营两清”,但有清气分热毒和清血分热毒的偏重不同。在气分,可用栀子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化裁;在血分,则以千金犀角散加减;气营两燔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3.腑实热结,主以通泄

黄疸之湿热每由脾胃熏蒸肝胆,最易窒结阳明,腑实热结,邪毒壅滞,不得外泄,是病情由气分传入营血的重要病理环节。腑实热结,既有湿热夹滞之候,又有腑实燥结之证,还可使热与血结,瘀热里结阳明,病情多变。因此,泻下通腑法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法则,其主药首推大黄。本法寓有下积滞、下热毒、下瘀热等多种作用,举凡湿、热、火、毒、瘀诸邪毒壅盛者皆可用之。

4.瘀热相搏,凉血化瘀

湿热久蕴,深入营血,热毒化火,火热炽盛,热蕴营血,煎熬熏蒸,热与血搏,而致血涩不畅,血瘀又易化热,血瘀与血热胶结,则为瘀热相搏证,进而可有瘀热发黄证、瘀热血溢证、瘀热阻窍证和瘀热水结证等变证,分别有重症黄疸、动血出血、神昏惊厥、腹胀尿少等重症表现。治疗采取凉血化瘀法治疗,可以同时达到退黄、止血、利尿、醒神之功效。用方首选千金犀角地黄汤,可选紫草、栀子、大黄、玄参、茵陈蒿汤等随证加减,常可取得理想疗效。

二、验案举例

奚某,男,30岁,干部。1998年9月15日初诊。患者反复乏力、纳差、尿黄7个月,加重1月余,1998年8月3日住入某医院,住院检查肝功能严重异常,皮肤、巩膜高度黄染,诊为“病毒性肝炎,乙、戊重叠型,慢性重型”。经西医常规治疗1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于9月15日邀中医诊治。

症见面色晦暗,一身黄染,色黄不鲜,目睛深黄,口干苦,脘痞腹胀,恶心,溏烂,尿黄,右上腹时有隐痛,无明显触痛、叩痛,腹部膨满,肌肤未见明显瘀点瘀斑。舌淡苔薄腻质紫,脉右濡、左小弦滑。慢肝久病,肝脾两伤,湿遏热郁,久病络瘀,湿甚于热。病情深重,当防其变。治予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处方:藿香、佩兰各10g,茵陈20g,炒苍术10g,厚朴6g,法夏10g,陈皮10g,竹茹10g,炒黄芩10g,白蔻仁(后下)3g,白茅根20g,赤芍15g,鸡骨草15g,田基黄15g,车前草15g,炒六曲10g。每日1剂。

二诊:1周来病情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多项指标均有下降,ALT 126.7U/L,AST 185.2U/L,TBIL 428μmol/L,A/G 1.3,PT 18.4s。但面目仍然暗黄,恶心能平,胃痞腹胀减轻,腰部时有酸楚不适,日2次,尿黄,间有鼻衄,食纳稍有改善。苔薄腻底白罩黄,质紫,脉濡滑。证属湿遏热伏,气机失宣,久病络瘀。治守原法出入。上方去陈皮、竹茹、黄芩,加广郁金10g,煨草果3g,片姜黄10g,垂盆草30g,猪、茯苓各15g,熟大黄4g,大腹皮10g,改厚朴9g。每日1剂。

三诊:黄疸稳步下降。10月5日复查肝功能:ALT 94.6U/L,AST 71.1U/L,TBIL 270.7μmol/L,A/G 1.3。自觉症状较前有所改善,目睛仍然浑浊,近因饮食失调,一度腹泻、身热,经治基本控制,但仍腹胀不舒,溏烂欠畅,尿黄转淡,口苦而黏,曾见左侧鼻衄。苔腻能化,质紫,脉右濡、左小弦滑。证属肝热脾湿,瘀郁难化,湿重于热。仍当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药用:藿、苏梗各10g,茵陈15g,炒苍术10g,厚朴6g,青、陈皮各6g,广郁金10g,田基黄20g,鸡骨草20g,煨木香6g,煨草果3g,青蒿10g,黄芩10g,赤芍15g,垂盆草30g,熟大黄3g,白茅根20g,炒六曲10g,车前草12g。每日1剂。

四诊:病情稳步好转,黄疸明显减轻,查肝功能ALT 66U/L,AST 58U/L,TBIL 66.8μmol/L。面色晦滞改善,体重增加,腹胀不显,食纳知味,尿黄,成形,口稍干,左侧鼻衄间作,量不多,下肢瘙痒明显,自觉怕冷。苔黄薄腻,脉弱兼滑。湿热虽化不尽,血分瘀毒内郁,肝脾两伤。药用:茵陈15g,炒苍术10g,厚朴6g,鸡骨草20g,田基黄20g,广郁金10g,青、陈皮各6g,黄芩10g,赤芍15g,白茅根20g,熟大黄3g,苦参10g,地肤子15g,丹皮、丹参各10g,猪、茯苓各15g,虎杖15g,太子参10g,枸杞子10g。每日1剂。此后出院,继续调治,日渐康复。

按:此例患者以湿邪困脾,中焦气滞为主,并见热毒内郁之征,故重在理气健脾、化湿泄浊,兼顾清热解毒。从其病情迁延、舌有紫气分析,又示久病络瘀,故佐以祛瘀通络之品。表明湿重于热者,治以祛湿为主的重要性,通过芳化、苦燥、淡渗,上下表里分消,湿化则热孤,同时兼以清热,佐以祛瘀,主次分明,故疗效显著。

【预后及转归】

黄疸为常见病,治疗得当,一般病情较轻,消退较易,预后良好。其中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如《金匮要略》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说明黄疸经过10天左右的治疗一般能逐渐消退,如不能及时而退,反复迁延或反剧者,病属难治。

阴黄病程缠绵,难起速效。若迁延日久,气血凝滞不化,可成积聚癥块。急黄病候因热毒炽盛,病情凶险,预后多属不良,即所谓“命在顷刻”,若抢救及时,治疗得当,虽然热毒渐解,但正气渐虚,可成正虚邪恋之候。

【预防与调护】

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抗病能力。起居有节,不妄作劳,顺应四时,避免触冒秽浊之气。饮食有节,勿嗜酒食,勿进不洁之品,勿过食辛热肥甘。对有传染性的患者,从发病开始,至少隔离30~40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在传染性的黄疸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用茵陈蒿30g,生甘草10g;或决明子15g,贯众15g,生甘草10g;或茵陈蒿30g,凤尾草30g,任择一方,水煎,连服3~7日。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或转为慢性的阴黄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静养功之类。保持心情愉快,勿予精神刺激,使肝气调达,有助于病情康复。进食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半流饮食,以起到补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防助湿生热,碍脾运化。密切观察脉症变化,若出现黄疸加深,或皮肤出现斑疹,应考虑热毒耗劫营阴,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应及时救治。

针灸对小脑萎缩有作用吗